查看原文
其他

三下乡 | 安徽农业大学:文化传“新”火,红心筑未来——新杭镇非遗之旅

青年学生聚集地» 安徽学联
2024-09-03

安农大爱心社三下乡

文化传“新”火,红心筑未来新杭镇非遗之旅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共同见证。为积极响应国家有关非遗传承和保护的政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部署,近日,安徽农业大学爱心社深入广德市新杭镇以“非遗宣传与推广”为核心开展调研实践活动,旨在深化大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探寻非遗瑰宝,共鉴千年传承】

非遗是一颗特殊的种子,衔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民族记忆与文化传承。而非遗传承不仅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更是在创新中寻觅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实践期间,团队成员穿梭于广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广德历史名人根雕纪念馆、皖南徽砖博物馆、广德李氏扇业有限公司及“安徽老字号——吴氏柴烧”等地,亲眼见证了根雕艺术的巧夺天工、砖雕技艺的细腻入微、折扇的雅致风流以及紫砂壶的古朴韵味。这些非遗项目不仅展现了广德新杭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更激发了青年学子对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强烈责任感。



【调研传承现状,守护非遗匠心】

古韵今风,遗韵千年。匠心独运,历久弥新。实践团成员基于非遗传承现状以及未来愿景走访了多位非遗传承人,皖南紫砂壶省级非遗传承人吴国荣先生表明当前行业发展处于瓶颈期,销路不佳且行业竞争较为激烈,但他十分希望这项古老的智慧能得以广泛流传,未来能有更多的人发现紫砂的魅力。成员在与徽砖雕刻师傅的访谈调研中了解到,当前时代通过自媒体的形式进行宣传是推广非遗文化的有效途径。宣纸折扇传承人宁铭祥先生采用网络直销新模式,通过抖音、阿里巴巴等平台吸引众多行业与其合作,实现非遗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同时,实践团也针对当地非遗文化的推广问题开展了入户走访调研,村民们对于当地非遗文化感到自豪,并且都乐意于投身非遗文化的宣传工作。

【追寻红色踪迹,传承长广精神】

回顾革命历程,感受时代变迁。为弘扬光辉灿烂的红色长广文化,传承红色血脉,实践团参观学习了“时空长广,皖美新杭”展馆。该展馆坐落于牛头群山的怀抱之中,新杭镇的碧水之上,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映衬着历史的深邃与文化的璀璨。在该展馆,实践团成员仿佛穿越时空,重温了广德人民的英勇抗战史、辉煌发展历程及未来美好蓝图。通过六个展厅的细致参观,成员们深刻领悟了每一个辉煌成就都凝聚着无数古今新杭人民的心血和汗水,都映照着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使实践团成员进一步坚定了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的信念。

【筑牢安全防线,守护生命安全】

聚焦防溺水,筑牢“安全堤”。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加强青少年安全教育、严防溺水事故的号召,实践团采用走访的形式在新杭镇路东社区开展入户宣传教育活动,并准备了宣传单以及礼品以求在幼龄群体中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活动中,实践团成员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儿童讲解防溺水“六不准”以及游泳时的注意事项,增强其安全防范意识以及自救意识,从源头预防溺水事件的发生。此次活动,实践团成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新杭镇的孩子们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溺水安全防线,让爱与责任在这个夏天里传递。



【情暖夕阳红,关爱老人心】

“助老”志愿服务,作为新时代民生工作的重要一环,亦是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中不可或缺的一抹亮色。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增进对老龄化社会现状的理解与关怀,安徽农业大学爱心社秉持初心,踏上了新杭镇敬老院的回访之旅。实践团成员们与敬老院的老人们欢聚一堂,耐心倾听老人们的往昔故事,用心感受岁月的痕迹,同时也将社会的温暖与关怀传递给每一位老人。

此次回访活动,实践团成员也为老人准备了牛奶物资,送上一份心意。有位老人含泪说道:“我这棵老树已经枯萎,但你们是新冒出来的嫩芽,祝你们都能有个好的前程。”不禁令成员潸然泪下。关爱老人,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破解老龄化社会问题的关键之举。此次活动也呼吁更多人关注到老年人的生活与健康,为守护夕阳红献一份绵薄之力,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青春献乡村,非遗续新篇】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实践团成员们对乡村非遗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与感悟,也增强了成员们服务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未来,成员们将继续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推广贡献青春力量,共同绘制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



编   辑 | 金   石校   对 | 王艺寒校   审 | 徐怀玉

终   审 | 汪   沫

来   源 | 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声   明 | 文章部分图文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安徽学联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